新闻动态
黄克诚抓党风,华国锋访日归来,黄:把他的三大“劣迹”登报示众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0:21    点击次数:99

华国锋这次去日本访问,成功为中日经济合作开了个好头,可以说是改革开放迈出的关键一步。这次访问不仅让两国关系更紧密,还为未来的经济交流铺平了道路,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。可以说,这次访问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个重要标志。

作为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,回国后竟在中央《党史党纪》上看到自己三大"罪状"被公开曝光。这种始料未及的遭遇,任谁都会感到震惊和意外。

听到这事是黄克诚安排的,华国锋不仅没生气,反而会心一笑。他立刻反应过来,这事背后肯定是老黄在出力,心里顿时觉得挺舒坦的。

这到底怎么回事?华国锋究竟犯了哪三件"大错"?人们总在议论的这三件事具体指什么?咱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个事。说起华国锋,他到底做了哪些让人不满意的事?这三件所谓的"劣迹"到底是什么来龙去脉?让事情的真相。

【中纪委成立之初】

1978年快结束那会儿,咱们国家刚走出十年动乱,党中央立马意识到党的纪律和作风有多关键。这不,他们赶紧成立了专门管纪律的中纪委,这事儿就这么敲定了。

在党内,黄克诚的名声可是响当当的。这主要得益于他为人正直、廉洁奉公的作风。当时华国锋担任党中央书记,加上他自己在多年工作中积累的好口碑,让不少老同志都对他特别认可。说白了,就是大家都觉得他办事靠谱,值得信赖。

黄克诚可是个革命老前辈,湖南永兴人。1925年那会儿就入了党,后来还参加了湘南起义,跟着朱德一起上了井冈山。他对革命的那股子劲儿,根本不用多说。

胡耀邦同志专门跑到黄克诚家里,面对面跟他掏心窝子地聊,把事情的利害关系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他听。

黄克诚二话不说就接受了党中央的部署。对他来说,组织的决定就是命令,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。这种服从不是被动的,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。他明白,在革命事业中,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,这是每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觉悟。

1978年12月18号到22号这几天,中央开了个特别重要的会,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。会上选出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,还定下来让陈云当第一书记,黄克诚当常务书记。这次会可真是个大动作,为后来改革开放打下了重要基础。

黄克诚当时是中纪委的常务书记,他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弄清楚这个新成立的机构到底该干些啥。这事儿可不简单,得好好琢磨琢磨。毕竟中纪委刚起步,工作方向、具体职责都需要明确,这些都是他必须考虑清楚的关键问题。

他赶紧找陈云一块儿商量,想着怎么也得把后面要干的事儿定个大概方向。两人凑一块儿,琢磨着得先把这个基调给敲定了,这样后面干活儿才有个准头。

在长期负责党内工作的过程中,陈云始终秉持着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,最关键的环节就是"抓党风"。这三个字简单明了,却道出了他多年来的工作重心和核心策略。无论是面对复杂局面还是处理具体事务,他始终把这一原则放在首位,作为解决各种问题的根本途径。

那会儿国内刚结束十年动乱,可普通百姓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一点没少。不少老红军、老八路都站出来,为咱们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。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都提了出来,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。那时候,虽然社会经历了不少波折,但大家伙儿对国家的未来还是充满期待,都想着为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。

靠着大家的帮忙,黄克诚牵头搞出了《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》。这活儿能顺利完成,多亏了同志们的鼎力相助。大家一起出主意、想办法,才让这份重要文件顺利出炉。黄克诚也没闲着,带着团队加班加点地干,总算把这件大事给办妥了。

这项规定彻底改变了之前那种没规矩、全靠领导自己把握的局面,很好地防止了老百姓对党的形象产生错误理解。以前的事情怎么处理,全看领导怎么想,现在有了《准则》,一切都按规矩来,大家心里也更有底了。这样既能保证事情办得公正,又能让群众对党有更清楚的认识,不会再因为一些个别情况就对整个党产生误解。

黄克诚在制定这份文件时可是出了大力气,因为这是专门管党内生活的规矩,肯定会动到一些人的奶酪。他得一边琢磨怎么把规矩定好,一边还得考虑怎么摆平可能出现的反对声。这事儿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可一点都不容易,毕竟涉及到不少人的切身利益。

尽管遇到重重阻碍,黄克诚还是拼尽全力,即使年纪大了视力越来越差,他依然坚持参与讨论,最后顺利完成了定稿工作。

接下来,他们马不停蹄地开始着手制定《关于高干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》。这个文件可不是随便写写就完事的,得认真对待。大家忙得不可开交,就为了把这个规定给整明白、整清楚。

《规定》一出台就获得老百姓的普遍欢迎,那会儿有些干部总喜欢搞特权,大伙儿心里有气却不知道去哪儿说理。这下可算有了个能管管这些事儿的章程,大家都觉得挺解气的。

《规定》一发布,老百姓就坐不住了,大家一窝蜂跑到中纪委那儿,把那些领导干部搞特殊化的各种事情都抖了出来。

事情是这样的,华国锋那三件所谓的“劣迹”被人给捅到了报纸上。这些内容就这么白纸黑字地登了出来,搞得大家都知道。要说这事儿怎么来的,其实就是有人把这些所谓的把柄给抖搂出来了。报纸一登,这事儿就算公开了,想瞒都瞒不住。

【华国锋的三大“劣迹”】

华国锋到江苏考察时,由于警卫人员实施戒严措施,导致交通严重受阻,这事儿让当地老百姓意见很大。

有党校教授写信举报,说有人把华国锋在党校做报告时坐的那把椅子送进了博物馆,这种做法就是在搞个人崇拜那一套。

陕西那边有老百姓写信爆料,说地方政府正在给华国锋的老家搞装修,整了个故居出来,还建了个纪念馆。这事儿发生在华国锋的出生地,陕西那个地方。

中纪委的同志觉得,这些事儿虽然跟党中央主席有关,但说实在的都不算啥特别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。他们考虑了一下,觉得没必要搞得太大,小事化了就得了。

可黄克诚一听这事儿,立马就拍板说:“必须严查!”他态度特别坚决,一点儿都不含糊。

在他看来,这三个问题其实都和个人崇拜脱不了干系。要是因为某人是党中央主席,就能把大事化小,这不就等于说党中央主席比普通群众高出一等吗?这显然跟党员应该坚持的初心背道而驰,完全说不过去。

黄克诚心里明白,这事儿关系到华国锋,该说的场面话一句都不能少。他知道分寸,该走的形式还得走,不能让人挑出毛病来。

他马上安排中纪委的工作人员,先给华国锋同志发了一封信,把群众举报的那三件事儿说清楚。接着,他们分成三组,分别去三个地方实地调查。

华国锋和黄克诚不仅在工作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,私下里两人也处得挺不错。他们的交情可不只是单纯的同事那么简单,私下里来往也挺密切的。这种上下级加朋友的双重关系,让他们的相处显得特别自然。

新中国成立那会儿,黄克诚因为在革命时期贡献特别大,直接被党中央安排当上了湖南省委书记。相比之下,华国锋算是革命队伍里的新人,那时候他还在湘潭当县委书记,资历比黄克诚浅了不少。

黄克诚对华国锋在群众工作方面的见解特别认同,把他提出的三大主张大力推广开来。那个时候华国锋的职位还不高,但黄克诚已经非常看好他了。华国锋在跟群众打交道这方面确实有一套,总结出的经验很有见地。

华国锋凭借过硬的工作表现获得了毛主席的赏识,后来就被调到北京去了。相比之下,黄克诚却因为种种缘故,一直待在山西“靠边站”,始终没能回到中央工作。

70年代那会儿,黄克诚的身子骨一直不太好,被病痛折腾了好些年。他老伴儿看不下去了,就给党中央写了封信,想着能不能让他去北京看看病。

那会儿局势刚稳定下来,中央领导们看到这封信时也犯了难,不知道该怎么处理。这封信兜兜转转,最后送到了华国锋那儿。

华国锋和黄克诚在湖南一起工作过,对他的为人很清楚。知道黄克诚生病后,华国锋直接决定让他回北京治疗。

说到华国锋和黄克诚的关系,华国锋确实帮了黄克诚不少忙。在黄克诚遇到困难的时候,华国锋没少出力,可以说对黄克诚有恩。这种恩情,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显得格外重要。

黄克诚这人做事有原则,恩情归恩情,工作归工作。群众反映的那三件事,他一点都没含糊,该处理的照常处理,绝对不会因为其他原因就放着不管。

《个人崇拜》的教训还历历在目,过去那些反动派就是靠这招把国家搞得一团糟。现在华国锋又跟这事儿扯上关系,黄克诚心里能不犯嘀咕吗?这种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留个心眼儿,毕竟前车之鉴摆在那儿呢。

黄克诚觉得华国锋这人挺开明,能接受不同声音。正是基于这个判断,他才毫不犹豫地叫人写信反映情况,直接跟调查组沟通。这种坦率的态度,恰恰说明他对华国锋的信任。

华国锋作为毛主席亲自指定的接班人,确实没让人失望。他一拿到中纪委那封信,立马就采取了行动,处理得特别及时。

他一开始就指出江苏省委在调查期间搞戒严不合适,接着又跟党校那边说,让他们把那些椅子赶紧撤掉。最后还提到老家房子需要翻修的事。这么几件事儿,他一件件都给安排得明明白白的。

调查结果显示,华国锋在老家原有的房子已经没了,现在修的是他哥哥的房子。知道这事儿后,华国锋立马给山西省委书记王谦下了命令,让他赶紧停手,不能再这么干了。

华国锋处理完这三件事后,立即给中纪委回了一封信。他态度特别诚恳,配合得也很积极,最终让整件事得到了妥善解决。

问题都处理完了,黄克诚为啥还要在报纸上公开说华国锋那三件不光彩的事呢?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琢磨不透的。按理说,事情解决了就该翻篇了,可他偏偏还要在《报上》把人家那点事给抖出来,这不是多此一举吗?再说了,事情都过去了,还揪着不放,到底图个啥呢?

【刊登报上、黄克诚刚正不阿】

黄克诚看完华国锋的回复信,觉得写得特别好。不过没过多久,他就琢磨着,这事是不是该在党内的报纸杂志上登一下,好让其他同志也能从中吸取教训。

肃清党内风气可不是件容易的事,但中纪委成立的目的不就是专门干这个的吗?说到底,它就是为了整治党内的不良作风才设立的。这事儿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可费劲了,但中纪委打从一开始就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。

黄克诚经过一番考虑,对华国锋的相关报道要不要登报这件事,心里已经拿定了主意。他觉得这事得有个明确的态度,不能含糊其辞。这种决定性的想法在他脑子里已经成形,就等着付诸行动了。

他一开始就让手下别再去那三个地方查了,不过还是可以想办法在《党风党纪》上写点东西。这么一来,既省了实地调查的功夫,又能通过刊物传递信息,两不耽误。

他安排手下把这事儿整理成书面报告发表,同时还专门给党中央写了封信,提醒全党的同志要警惕可能出现的新一轮个人崇拜现象。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大家都能重视这个问题,别让历史重演。

华国锋刚从日本回来,就看到了黄克诚的举动,觉得特别棒。他当时正在中央主持工作,于是马上针对个人崇拜的问题做了新的指示。这种处理方式让他很满意,觉得黄克诚做得对。

1980年7月30号这天,中央发了个文件叫《关于坚持“少宣传个人”的几个问题的指示》,里头说得挺明白,咱们得多讲讲党的政策,少去宣传个人。

10月23号那天,华国锋同志给党中央写了封信。这封信后来被党中央转发给各地,明确要求以后在公共场合不能再挂华国锋同志的照片和题词了。这个通知很快就传达到各地,大家都按照这个要求执行。

这次事件之后,党的作风有了明显好转,老百姓对党组织的工作也越来越满意了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,大家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。基层工作中那些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毛病少了很多,群众办事更方便了。现在群众对党的信任度提高了不少,觉得党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的。

中纪委收到的举报材料数量持续攀升,面对这些涉及党内高层的不当行为,黄克诚始终坚持彻查到底的态度。就拿杨勇公款吃喝这件事来说,他就明确表示必须严查到底。

杨勇那会儿在总参当领导,正好碰上张震新来报到,李达和张才千又要调走。为了表示欢迎和欢送,他特意在京西宾馆安排了一顿饭。这顿饭可不便宜,整整花了400块钱。

这事儿让老百姓捅到了中纪委那儿,黄克诚一听,二话不说就拍板:“查!马上查!”

杨勇听说这事儿后,心里特别纳闷。他琢磨着,不就是400块钱吗?自己在黄克诚那儿干了这么多年,怎么连这点面子都不给?

他越想越觉得憋屈,忍不住到处抱怨起来。

黄克诚一听说这事,立马就给杨勇拨了电话,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。

"你现在当的官儿是越来越大,连老虎的屁股都碰不得啦。"

老领导的一顿臭骂让杨勇恍然大悟,意识到自己确实做错了。他赶紧跑到黄克诚那儿,主动承认了错误。不仅用自己的工资把饭钱补上了,还认真做了自我检讨。

巧的是,1980年10月,黄克诚又接到了关于商务部长王磊吃饭没给钱的举报。这事儿跟之前的情况挺像,都是反映领导在吃饭问题上出了问题。当时王磊作为商务部长,在外面吃饭欠了钱,这事儿传到了黄克诚耳朵里。

王磊在丰泽园饭庄吃饭这事儿,信里说得挺清楚。他经常去那儿吃,但每次付账都不够,总说下次再补上。就这么一回回欠着,到最后加起来都有120多块了。

不少党员同志觉得这120块钱根本不算个事儿,可黄克诚不这么看。他觉得既然要整顿党的作风,老百姓反映的情况就得认真查一查,给人家一个交代。《党内生活若干准则》里说得明明白白,群众的事儿再小也得当回事儿。

经过一番调查,中纪委把情况通报给了全党,《人民日报》也专门报道了这件事。这么一弄,整个党内都震动了,大家反应特别大。

黄克诚心里明白,党内同志不是不懂党风建设的重要性,主要是对无意中"搞特殊化"这事儿警惕性不够。他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专门做了个报告,把这个问题给提了出来。

老百姓为啥对干部搞特殊有意见?还不是因为有些领导总爱搞特殊待遇。难道当领导的就听不得批评?犯了错还不能曝光?这些现象确实让人看不下去。说到底,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,不能搞特殊化那一套。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有问题就该指出来,这才是正常的监督机制。

书记处的领导们对他的报告都表示赞同,大家意见很统一。这份报告获得了书记处上上下下的认可,领导们一致觉得不错。书记处的几位负责人看了他的报告后,都觉得挺好,没什么异议。他的报告在书记处那边反响很好,领导们都挺支持的。书记处的领导们讨论后,一致认为他的报告写得很有价值。

黄克诚执掌中纪委那会儿,一上任就给党风建设来了个开门红。他们干起活来那叫一个铁面无私,管你是多大的官儿,只要犯了事儿,都得照查不误。这种“天王老子也不放过”的架势,当时可是让不少人直呼厉害。

【不谋私利、黄克诚的赤诚之心】

1983年那会儿,黄克诚的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,眼睛都快看不见了。

中央对这位老革命同志特别重视,决定送他去玉泉山养病。黄克诚知道这事儿后,立马给中央写了封信,提了两个心愿,希望组织上能同意。

去那边的话,吃饭得自己掏钱。再说了,他只带工作人员过去,家属就别跟着了,他们有自己的日子要过。

他琢磨着,要是自己带着家人一块儿去玉泉山,组织上肯定得看在他的面子上多照顾点,这不就成“走后门”了吗?他特别在意这个,生怕因为自己的原因让家里人享受了不该有的待遇。这种“搞特殊”的事儿,他可不乐意干。

组织理解了他的用意,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。

那次孙子去玉泉山看他,一个没留神把茶杯给摔了。黄克诚二话不说,马上自掏腰包买了个新的换上,生怕给人家添麻烦。

他听到工作人员这么跟他说:

"东西坏了直接去领新的就行,干嘛非得自己花钱买?"这种说法挺常见的。其实吧,单位里的东西坏了,按规定去申请更换就完事了,没必要自掏腰包。这种想法也挺实在的,毕竟能省则省嘛。不过话说回来,具体还得看单位的规章制度,该走流程的走流程,该报修的报修。

黄克诚一脸严肃,直接对着孙子发话了:

在部队里,弄坏东西就得赔,这是老传统了。我都当兵这么多年了,现在还是个领导,更得带头遵守这些规矩才行。

听完这些事儿,孙子对爷爷的印象一下子具体起来了。他这才搞懂,为啥爸妈提起爷爷的时候,眼神里总带着那种崇拜。原来爷爷在他们心里,就是这么个了不起的人物。

黄克诚到了晚年,眼睛都看不见了,可对家里晚辈该管的事儿一点儿没含糊。该坚持的规矩,他一样都没落下。

听说上面打算给他重新装修房子,他直接表示:

"国家现在经济条件有限,我住的房子已经比老百姓好太多了,用不着再装修了。"

房子漏了,得重新修一下。可黄克诚一听维修费得好几万,立马就不乐意了:

“随便对付一下就行,没必要花这么多钱。”

黄克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晚辈们树立了榜样,坚决反对铺张浪费。他家小儿子结婚那会儿,有人建议用轿车接新娘,黄克诚当场就拒绝了。小儿子完全理解父亲的想法,二话不说就骑着自行车去把媳妇接回了家。

作为黄克诚的子女,这些"红二代"可从来没想过要占老爹的便宜。老爷子那辆小轿车,他们一次都没拿来给自己行过方便。这规矩,他们一直遵守得挺严格。

黄克诚觉得,咱们国家经济还没那么发达,能节约就得节约。小汽车开一趟得烧不少汽油,这些钱完全可以花在更重要的地方。在他看来,与其浪费在汽油上,不如把钱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。

1986年那会儿,黄克诚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。人在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,总会做出一些旁人看来特别固执的事情,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。

黄克诚这人吧,就是太较真,他死活不让组织在他身上多花一分钱。这人倔得很,药也不肯吃,抢救也不让做,就想着别给组织添麻烦。说白了,他就是不想让公家再为他破费了。

医生实在没招了,只好叫来几个战士帮忙,硬是按住黄克诚的胳膊给他打点滴。可只要他稍微清醒一点,立马就把针头给扯掉了。

看着这场景,让我立马想到《电视》里周总理临终前对医务人员说的那句话:"我这儿已经没事了,你们去照顾更需要帮助的人吧",简直一模一样。

在老一辈革命家看来,心里装着的全是国家和老百姓。正是因为他们拼了命地干,咱们这个民族才能挺直腰杆站起来,老百姓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红火!

《中国共产党新闻网》曾报道过黄克诚在党风建设方面的铁面无私。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,从不因为私人关系而放松要求。在处理党风问题时,黄克诚始终坚持原则,严格把关,展现了共产党人应有的风范。他的这种态度,不仅维护了党的纪律,也为其他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。

#图文打卡计划#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